编者按
海滨邹鲁,一方净土。惠安自古人杰地灵,贤达辈出。一代代惠安乡贤怀揣“地瘠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传统美德,走南闯北、拼搏奋斗,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为家乡争光添彩。从闽南地区“地瓜县”到跻身全国千亿强县,惠安的精彩蝶变,凝聚着家乡人民的辛勤付出,也饱含着在外乡贤的勠力同心。
同气连枝,砥砺奋进。为汇聚乡贤力量,助力家乡高质量发展,中共惠安县委宣传部、惠安县融媒体中心联合东南网泉州站推出“福见惠安•乡贤有为”人物故事系列报道,用镜头和笔触记录在外乡贤的奋斗故事和家国情怀,以他们的奋斗精神为榜样,激励家乡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共同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让惠安更加“惠安”!
本期关注的惠安乡贤是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柏年律师事务所首席律师陈岱松。
人物简介
陈岱松,惠安辋川人,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金融学副研究员,现任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柏年律师事务所首席律师。陈岱松长期专注于金融法律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多次主持司法部、教育部、上海市政府等省部级重要课题。出版有《见证中国股市》《中国股市早年岁月》《小额贷款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证券上市监管法律制度国际比较研究》等多部著作。受邀担任泉州市人大特邀咨询委员、惠安县政府特邀顾问,证券期货犯罪司法智库专家,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中学学生会主席、研究生学生会主席、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证券期货犯罪司法智库专家、青年法学家、国际访问学者……从学霸到学者、专家,在华东政法大学教授陈岱松的眼里,知识爆炸的时代,应常学常新,久久为功。作为一名“师”者,更是一名“学”者,“学无止境”理念影响着新一代法学学子。
跬步前行,从乡村小学走进法学殿堂
陈岱松的求学之路,充满了励志与坚持。
陈岱松教授。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1975年,陈岱松出生于惠安县辋川镇这一传统农业大镇。他回忆,从农村小学到县城小学,再考取惠安一中,对知识的渴望从未停止,高二那年竞聘上惠安一中学生会主席,成为多年努力付出的肯定。
在1993年备战高考的紧张时期,凭借出色的表现,陈岱松被华东政法大学提前保送录取,从此踏上漫长、忙碌又充满快乐的法学之路。
“当时还有一点‘遗憾’,没能在高考考场上证明自己,进了大学校门之后,就得更加勤奋一点,不然会掉队。”陈岱松说,大学期间,看到与同龄人差距,促使他勤奋刻苦,每天晚睡早起,课余时间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自修教室,埋头于书山学海。在华东政法大学,陈岱松先后获得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陈岱松教授在授课现场。受访者 供图
特别是大学本科四年,专业本需要完成40几门课程的学分,他硬是来回完成了60多门课程,经常在校园奔跑着赶课。那时候,身边老师、同学们对于校园里这抹狂奔的身影印象深刻,他被贴上了“拼命三郎”的标签,之后获评上海市“三好学生标兵”。
“我现在也告诉我的学生,学校给你安排的课程肯定有它的合理性,能站上华东政法大学讲台的老师也一定是优秀的,所以课一定要去上。”对知识渴望和对梦想追求的那股狂热劲儿,伴随陈岱松至今,他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自己的追求与目标。
2006年,时年31岁的陈岱松加入英国访学团,成为其中最年轻的一员。为期半年的国外时光,陈岱松废寝忘食,每天花十二个小时学习。“因为年龄最小,领导同事都很心疼我,说小陈是不是走火入魔了,我基本上每天都在学习,因为不会做饭,还得经常找他们蹭饭。”陈岱松笑着说道。
“吸收新知识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样,一旦开启,就刹不住了。”在后来的时间里,陈岱松每隔两年便会参加访学团,先后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青山学院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美国旧金山大学、匈牙利国家行政大学、美国尼亚加拉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我的导师要求我们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学科交叉的背景,还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而我也一直在朝这方面努力。”在国外求学任教多年的经历,让陈岱松深深体悟到,学无止境,奋斗方是未来。
传道授业,步履不停重实践
2003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陈岱松,选择留在母校华东政法大学任教。2007—2011年,进入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15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期间,他还曾一度担任华政经济法学院副院长。
步履不停,逐心而行。踏入法学殿堂20多年来,陈岱松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金融法教学、科研、实践模式。身边的同事介绍道,陈岱松教授善于在教学中以案例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他不仅仅是板书和讲解,而是通过真实案例和模拟情境让学生深入了解金融法的实际应用。久而久之,他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术探索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场所。
“学好法学,并不仅仅是背诵法条,反而逻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要活学活用。”陈岱松经常告诉学生,法学虽然是一门社会科学,但是法学的逻辑架构是严谨的,科学立法要求执法规范、标准合理。
陈岱松教授(左5)获聘证券期货犯罪司法智库专家。受访者 供图
兢兢业业的陈岱松在学术领域也是屡有建树,2009年起,陆续出版《见证中国股市》《中国股市早年岁月》《小额贷款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证券上市监管法律制度国际比较研究》等多部著作。在《法学》《国际金融研究》等中文核心刊物发表金融法律论文及译著六十余篇,专著二部,主编三部,参编专业书籍近十部。
近年来,陈岱松多次主持司法部、教育部、上海市政府、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市金融服务办等重要课题,积极参与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及金融法律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曾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课程等荣誉,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特殊急需类),获得上海市优秀青年律师提名、上海十大青年法学家提名。
不凡的实践履历,让陈岱松的课程深受欢迎,他的博士研究生刘晓萌就说:“陈老师上课会旁征博引,他的教学风格既严谨又富有启发性,为我们打开了通向法学深度的大门。”
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初心
“无论我做什么,他总是告诉我‘你还有潜力’。”
“我们无话不谈,父子如兄弟。”
在陈岱松的成长中,父亲陈顺贵是他的榜样、引路人和精神支柱。
1964年,陈顺贵凭借优异的成绩从惠安一中考入南京农业大学药剂专业,成为家乡辋川镇梧山村官后自然村的第一个大学生。陈岱松母亲张秀琴是惠安实验小学高级教师,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儿子也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博士生。
“父亲都是鼓励式教育,直到我读研究生,他都还告诉我,说我还有潜力,所以我内心一直觉得应该继续努力,毕竟还有机会。”谈起父亲,陈岱松眼神中藏不住骄傲与崇拜。
在那个年代,陈顺贵的教育方式无疑是超前的。在陈岱松记忆里,父亲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总是强调教育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是孩子成才的正确打开方式。
学有所成的陈岱松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虽然常年身在异乡,但他始终心系家乡发展,热心家乡公益活动。他受邀担任泉州市人大特邀咨询委员、惠安县政府特邀顾问,定期返乡参加各种活动,提出自己的专业见解和建议。还时常为惠安在外商会、企业提供法律援助,以自己的方式为家乡贡献力量。
陈岱松教授回惠安母校作学术讲座。受访者 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惠安一中百年校庆之际,陈岱松和几个同学成立了张耀辉教育基金会,用于奖学助教。同年,为纪念已故的华东政法大学辅导员老师沈琳月,陈岱松联合上海柏年律师事务所发起成立“琳月柏年奖教/学金”,这也是华政历史上第一个以一位平凡的研究生辅导员的名字命名的奖教奖学金。
“有幸成为人民教师中的一份子,我想传承家乡老师的优秀品德,如同沈老师一样,老师们是我的榜样,现在我也得用自己的行动,和同学们一起向榜样靠近。”陈岱松说。
采访最后,陈岱松表示,从最初不想辜负父亲的鼓励,到如今发自内心热爱法学、忠于教育,当前最渴望的就是继续带领新一代的法学学子坚守学术净土,践行法学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