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稻谷飘香。眼下,在祥华乡祥华村,田野、乡间满目金黄,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人们在收获中遇见最美的秋天。
新谷归仓新米香
当天,祥华乡祥华村的村民们盛装打扮、喜笑颜开,用传统民俗活动来表达丰收的喜悦。供桌上的祭品,屋外的爆竹声,人们欢快的脚步,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用一碗新米敬告天地,也体现了村民顺应自然、适应生活环境、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生存之道。
在稻田间,村民们挽起袖管弯着腰,挥舞着手中的镰刀,奋力地割着稻谷,手起刀落,沉甸甸的稻谷顺势倒下,回归母亲大地的怀抱。
“今年种植4亩多稻子,亩产达到了500多公斤,确实是大丰收。”村民吴树源对记者说道。一把把新谷预示着一份份丰收的希望。割好的稻谷经过脱粒便运往村民家里晾晒,准备碾新米,共尝丰收的美食。当碾米机里晶莹剔透的米粒欢快蹦出时,宣告着又一季的富足和美好如约而至。
“今年的稻谷谷穗厚实,颗粒饱满,出米量也高,米粒晶莹剔透,质量特别好。”看着从碾米机中源源不断涌出的新米,吴树源兴奋地说。
经过一阵忙活,一盆香气四溢的新米饭端上桌来,新米绵软黏糯,带着田野的清香,村民们围在一起,搭配青菜、红烧肉、猪油,品尝新米,庆祝丰收,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
稻米自古以来就是国人和味蕾的桥梁,尝新米更是一种仪式感,香糯清甜的口感顺着筷子传到舌尖,滋味极质朴而又极丰富,真是“一餐新米饭,浑忘酒肉香”。“尝新米是老人一直流传下来的习俗,也是村民团结互助,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吴树源说。
艺术田野引客来
伴随着新米出锅,一场稻田艺术展也随即展开。“我们尝试让艺术家到乡村来,结合乡土,结合土地,结合自然,尝试去创作。这种创作又能让乡村焕然一新,吸引更多人到这里来。”在祥华村八斗尾,艺术家驻地创作展策展人张一向记者介绍,此次展览主题为“稻田间”,参展作品均是省内外艺术家的新作,且是在八斗尾角落实地写生所得,不仅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传递人们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本性,让田野上开出不一样的花。
“我们觉得画展、艺术展不一定要在高大上的城市和美术馆里,我们把画作、瓷器展示于乡野之间,更有趣味。”张一说。
在八斗尾,记者看到,有人在稻草搭盖的凉亭里吹着微风饮茶,有人在藤蔓间倾心畅谈,有人在稻梗上支起画布作画,还有艺术家将画作置于几片残垣断壁之上,意为“被遗忘的角落”。
破旧而厚重的乡野成为艺术家们崭新的舞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尝试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此次展览的目的所在。
“我们是被城市驯化的一代,工业化的教育让我们越来越在意精致的生活。但在这里,我们重拾了小时候最简单、最淳朴的光阴,见内心、见自己。”艺术家徐许栋深有感触地说。
艺术美化乡村,产业加快振兴。如今,祥华村八斗尾已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网红村”,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游玩。
“在这里亲手做出来的稻笛,吹得非常响,我们也非常快乐。做的蒲团可以当作一件艺术品。”小游客陈梓桐摆弄着手中稻草做的“珍品”高兴地说。这群来自市区的小朋友在稻田里玩得不亦乐乎,他们嘴里吹着刚做的稻笛,手里正在用稻草编织着蒲团,满身的泥土也抵挡不住在乡间游玩的快乐。“我们尝试把外面的人流引到这里来,让更多的人看到祥华这片土地,看到八斗尾这个角落,让更多的人走到田间地头,感受土地带来的自然、亲切之感。”张一说。
祥华乡党委宣传委员李清碧表示,将新米丰收与稻田艺术展、亲子研学活动等结合,融合土地、丰收、艺术等元素,意在赋予粮食作物文化内涵,发现粮食的新玩法,提高了粮食的经济价值。祥华乡将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凝聚守护粮食安全合力,切实提高群众珍惜耕地、用好耕地、保护耕地的自觉性,不断唤醒“沉睡”土地、激活乡村振兴“春水”。(记者 李艳伟)